浙报头版丨南戏故里,缘何引来央视戏曲春晚
 日期:2023-01-24   浏览:3839   来源:党性教育培训-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大年初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播出。这场在温州九山书会录制的晚会,全程闪耀着南戏文化和温州元素。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张协状元》就是由南宋时期温州的九山书会创作。

在文化多元的当下,温州实施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让“国粹”变“国潮”,南戏也随着温州人的脚步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南戏故里”的温州,缘何能引得春晚大戏首次“出走”?这台春晚给温州带来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

今天出版的《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报道:

image.png

大年初一晚,央视综合频道和戏曲频道同步拉开《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的大幕。细心的观众很快发现,主舞台不是在摄影棚内,而是来到了山明水秀的“南戏故里”——温州。

这是央视戏曲春晚最大的变化,开办33年来,首次走出北京,移步户外,选择在浙江温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戏曲形态“南戏”的诞生地录制,展现旧时戏曲创作地九山书会的场景。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718.jpg

舞台上,包括百余位戏曲名家和新生代戏曲传承人在内的近千名参演人员,在大美天地之间上演了一场戏曲盛宴。其中,来自浙江的文艺队伍阵容强大——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演绎的《红楼梦》《绿水青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带来的《撷英出征》,浙江交响乐团演奏的《盛世日月新》《土地长歌》《风华正茂》等节目,展现了朝气蓬勃的风采,秀出了稳健扎实的实力。

都说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已有1000多年历史,产生了300多个戏曲剧种。央视戏曲春晚堪称业内的“嘉年华”,展示全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水平。作为“南戏故里”的温州,缘何能引得春晚大戏首次“出走”?这台春晚给温州带来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够格够味够潮

温州有句话:“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

要说清“南戏故里”与戏曲春晚的渊源,还得从南戏是个什么戏说起。

翻看历史,南戏形成于北宋中叶,诞生在温州民间,最早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为温州九山书会编演,至今仍在展演。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728.jpg

追根、溯源,这是春晚大戏移步户外的初衷。晚会制作方表示,在“南戏故里”温州,戏曲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促使晚会落地的重要原因。

“南戏故里”够格,文化根基绵延。南戏发展至今900多年,仍较多保留原有“基因”。在温州,昆山腔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永嘉昆曲仍是南戏的直接流传形式。

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温州市越剧团、永嘉昆剧团、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瓯越大地展示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

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主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俞为民介绍,南戏有成熟的剧本形式、音乐体制、脚色体制及具有写意特征的舞台表演,这些也为后世产生多种戏曲形式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735.jpg

“南戏故里”够味,群众基础厚实。在温州民间始终活跃着一批戏曲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温州成立南戏研究小组,报名者众;上世纪90年代,温州启动“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南戏新剧本频出,受更多年轻人喜爱。

2007年,南戏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留剧目《琵琶记》《荆钗记》等穿越近千年,走进大众视野。

“南戏故里”够潮,城市现代时尚。此次戏曲春晚特别设计360度全景圆形主舞台,利用自然人文景观和温州特色地标,实现沉浸式实景演绎,点亮“最温州”的戏曲盛会。节目组还运用AR技术延展舞台视觉,打造出多维立体的戏曲天地。

戏曲在地方被发扬壮大,让观众看到了新时代戏曲艺术的生命力。这与戏曲春晚期待在追溯戏曲起源中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融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723.jpg

戏曲当随时代

时下,传统文化的每一次“破圈”、火上热搜都倍受关注。

在温州,从古戏台走来的南戏,同样没有成为“活化石”,而是追随时代不断发展,越唱越新——

活力来自“老戏新唱”,实力“圈粉”。“现今,南戏融合温州风土人情、人文特点,更加贴近生活。”当晚的舞台上,温州瓯剧名家方汝将带来了新版南戏·瓯剧《张协状元》选段,唱词经过改编,显得更加自然生动,仿佛是当代戏曲故事。方汝将表示:“南戏焕发新活力,展现新时代的戏曲精神风貌,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756.jpg

活力来自持之以恒,讲好故事。近年来,温州修建南戏博物馆、打造南戏鼻祖高则诚故居、建造九山书会南戏文化园等,以各种形式讲好“南戏故事”。抓住此次春晚契机,观众沉浸式感受戏曲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戏迷走进南戏、了解南戏。

活力来自心有所念,合力呵护。在温州,由南戏演变的瓯剧,至今还有一批80后戏剧新锐在带队演出。温州市文化艺术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持续十多年来开展“戏曲口述历史”工作,邀请专家编纂书籍,以期通过多样化形式记载传承南戏。每年,温州常态化举办市民文化节,融入南戏文化系列活动等,受到不少年轻市民关注。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802.jpg

戏曲当随时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徐宏图表示:“南戏传承至今,未曾消亡,说明其符合群众艺术需求,如何让‘老戏’变‘好戏’,需要更多人弘扬传颂。”

热闹不止一晚

南戏芳华,弦歌不辍。

一场春晚,让更多人了解温州,这座敢闯敢拼、务实苦干的城市,还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B面”。

你看,晚会全程闪耀南戏文化和温州元素。其中大部分节目融入了温州戏曲、歌舞、非遗民俗、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822.jpg

戏剧情景演绎《一梦千年》、滩簧系列《星河戏韵》等节目,结合温州朔门古港重大考古发现量身定制的《远方的家》,以“戏中戏”的形式描绘从千年商港驶出浩荡的鸟嘴船、苍山船船阵,到如今海上丝绸之路上世界各地温籍侨团的同心聚力,通过温籍海外侨胞的群像镜头,体现海外华人华侨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家乡情感。

欣喜之余,更带来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打开更广阔的天空?

“南戏是中国戏曲完整形态的源头,它是温州的文化标识,也代表着浙江‘宋韵文化’的最高水准。”俞为民教授长期从事南戏研究,专门成立了温大南戏研究中心,筹办国际研讨会,从事国家、省级社科项目研究等。在他看来,传统戏曲要发展,首先要证明其文化地位,得到更多认可。

微信图片_20230122114828.jpg

就像根脉密布的参天大树,找到泥土和养分,南戏正在蔓延伸展、枝繁叶茂。

徐宏图表示:“对于南戏来说,这或许将是一次新的开始。”此次春晚大“戏”,意味着温州作为“南戏故里”的地位受关注,“百戏之祖”南戏得到了更多重视。“不仅作为地方传统艺术研究,还可从中国戏曲层面,向全世界展示‘文化温州’的魅力。”

热闹如何不止于一晚?打造南戏朝圣地和文旅打卡地,开发南戏相关的文旅融合精品……这些构想都已在路上。

如今,春晚大“戏”的拍摄录制地九山书会,已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新春假期,这里“捧”出了南戏系列活动,每天都能看到精彩演出。因戏曲结缘,央视《角儿来了》栏目也多次来到温州录制,带动江心屿、永嘉书院等地成为“旅游打卡点”。

从大戏,想未来。发扬南戏,彰显国家文化自信,让“国粹”变“国潮”,大道致远。时下,《兰亭序》等流行歌曲将戏曲元素与唱腔融入曲风;短视频平台推出“戏曲变装秀”“国风妆容改造”等受到年轻人喜爱。古老文化和青春审美、中国美学和元素创新、文化精髓和破圈传播,持续碰撞,带来艺术裂变效应。

期待这出好戏,持续唱响,越唱越新。

(图片源自2023《春节戏曲晚会》录制现场。摄影 杨冰杰 单晓叶 刘伟 朱松生)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上一篇:迎难而上贯通技术链!大规模储能技术研发提速下一篇:新春走基层丨小米石守护旅途平安>
0.062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