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党性最初涉及的是哲学、理论层面的问题,表现为“哲学的党性”、“理论的党性”等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发展出了一条理解党性的逻辑思路,那就是政党组织的党性问题。政党的党性有几个层面的意蕴:其一,建立在党员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其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其三,严格的纪律性;其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先进性。
而在我党历史上, “ 党性 ” 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被誉为党的建设方面的经典文献。它第一次回答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什么以及怎样增强党性原则和党性修养的问题。书中指出: “ 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 党性 ’ 或 ‘ 党的观念 ’ 、 ‘ 组织观念 ’ 的一种表现。 ” 这里将党性从组织层面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党性就是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的一种外在表现。
1941 年,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加强 “ 全党特别是军队中干部与党员的党性教育与党性学习 ” 。此后, “ 党性教育 ” 这一概念经常出现在党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之中。《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 “ 党性教育 ” 指的是 “ 用无产阶级的优良特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对每个党员进行本质的改造 ” 。
1945 年,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指出,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并且强调,我们要使许多自觉的个性集中起来,对一定的问题、一定的事情采取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有统一的意志,这是我们的党性所要求的。这一论述从个人与组织、个性与党性的关系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及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表现在党组织整体上,集中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组织原则、优良作风等方面;另一方面,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性还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工作作风、纪律观念和工作实践等方面。
习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 “ 心学 ” ;要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性教育是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党员,要把加强党性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去努力、作为终身的任务去坚持,通过经常性学习教育,不断入脑入心,促使自身信仰更加坚定、党性更加纯粹,实现修养增强、思想升华、境界提高。在党言党、在党忠党,把党性立起来、扎下根,枝繁叶茂,结出正直之魂、坚毅之魂、廉洁自律之魂、无私奉献之魂。回望党的历史,先辈们党性铮亮,如今改革盛世,更不能将信仰摒弃,须知举手宣誓的一刻,就该掂出 “ 奋斗终生 ” 和 “ 牺牲一切 ” 的分量,靠着党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每一名党员便能安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