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天宫|圆梦时刻他们是这样“拼”出来的!
 日期:2023-01-07   浏览:2054   来源:党性教育培训-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30年的飞天梦,更承载着奔赴星辰大海的航天强国之梦。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年,我们一代代航天人筚路蓝缕、自力更生、薪火相传,将空间站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邓清明:在追梦的路上永不放弃

圆梦天宫|圆梦时刻 他们是这样“拼”出来的!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圆梦之路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圆梦故事。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25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空间站的建设,航天员系统是最核心的团队之一。这是航天员邓清明第三次出现在问天阁。为了这一刻,邓清明等了整整25年。1998年1月5号,他加入首批航天员队伍。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14人,到这次神舟十五号发射之前,他们中8人梦圆太空。56岁的邓清明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是航天员队伍的整体特质。在浮力水槽训练中模拟舱外行走,120公斤重的装备,他们在水下一待就是4个小时。离心机训练要承受8个G的过载,相当于身上压着八个人。训练时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

航天员 杨利伟:坐转椅,有的当场就坐吐了。然后你一做这个训练,可能一周吃饭什么的都会很困难。

身体上的苦尚且可以承受。对于邓清明来说,最难受的是他一直在追寻梦想,但机会却每次都与之擦肩而过。神舟十一号任务,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但结果宣布时,依然不是他。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千言万语,没法说出来。海鹏正好坐在我身边,我转过身站起来抱着海鹏说了一句话:海鹏,祝贺你。我含着眼泪的。

命运终将回馈那些执着于梦想的人。在56岁这年,航天员邓清明终于圆梦天宫。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在追梦和奋斗的路上,你可以停下来思考,但是绝对不能放弃,这是我作为职业航天员的一条原则。

不放弃,是中国航天人的共同信念。

李东: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圆梦天宫|圆梦时刻 他们是这样“拼”出来的!

2022年11月30日上午十一点,距离梦天实验舱发射还有四个多小时,这是空间站任务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发射任务。

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以前每次发射前三小时左右,他都要去塔架再看看火箭的状态。但是这次他顾不上了。因为发射前一个监测的数据出现异常,一场紧急会商打乱了他的工作节奏。最终,发射场采取的措施果断有力,火箭团队只是虚惊了一场。

午饭的间歇,李东感慨万千地对记者说:“我们这工作,总是担惊受怕的。”

“担惊受怕”,是记者在火箭发射前经常能切身体会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李东和长征五号团队的担惊受怕,持续了908天。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的第二发火箭在升空346秒后发生故障,坠落大海,发射失利。

长五团队随即启动了归零工作。“归零”,意味着从源头查找故障原因。经过分析,故障出在发动机上。长五团队找来了全国最优秀的发动机专家,一共排查了54个故障模式。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 李东:不断有进展,不断又被否定,过程中非常痛苦。那段时间,我们形容就好像在黑夜里摸索一样,不知道天什么时候亮,黎明在什么地方。

经过一百多天的试验验证,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利的原因终于找到了。长五团队决定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方案既定,一场跟时间的赛跑启动了。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 王珏:靠简单的动员、物资的刺激,这个是有限的。这些工作如果是为了自己可能都不一定能做到。但是你想到你这些工作,这样一个特殊的事业对于国家特别的重要。是支撑我们克服困难、忘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特别能攻关,是长征五号团队最鲜明的底色。908天,这支团队重新研制了8台发动机,试车时间13900秒,他们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原本要五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终于彻底解决了发动机的故障难题。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两年间,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相继发射成功,长征五号火箭完美地把空间站的三个大型舱段先后送入太空。

王翔:地面验证越多,航天器在太空运行越稳

圆梦天宫|圆梦时刻 他们是这样“拼”出来的!

当问起空间站十年研制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提到了在天津航天城的一次测试。那是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天和核心舱、问天和梦天实验舱的第一次五舱联试。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 对我们整个队伍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跟执行天上的任务没什么两样,甚至说比执行天上的任务难度还大,因为天上的任务它不会这么密集地把所有的这些测试项目摆到一起,我们所有的正常的过程其实在两年的周期里安排的,但是我们要在三个月这个时间里全给它干下来。

特别能战斗,是空间站各参试单位的精神气质。他们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工作任务,打赢了一场看似不可能赢的攻坚之战。

王翔说,地面做的验证越多,航天器在太空运行的性能也越稳定。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 我们的机械臂,我们的电源,我们的再生生保,我们的推进剂补加,在我们整个空间站集成的这套体系之下,他们的效率、他们的效果都优于国际空间站。

从1992到2022,回首中国载人航天走过的30年时光,这是正在圆梦的一代人的荣光,更是几代航天人的共同梦想。

来源:央视网


<上一篇:农村地区最新防疫指南来了下一篇:一图读懂《互联网企业合规建设评价体系》团体标准指标>
0.052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