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根植主业守正创新
 日期:2023-02-01   浏览:2006   来源:党性教育培训-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研究方法路径。在近期公布的第十四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不乏守正创新的骨干企业,他们根植传统,面向未来,大胆创新,面对行业压力和疫情影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崟胶的女儿王圣湲今年5岁半,在书店一下子就相中了一本与大运河有关的儿童读物。虽说带孩子去过通惠河,但让孩子从绘本上了解身边的大运河还是第一次。

《DK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是儿童百科绘本,以全景绘画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2021年至今,这本书的多语言版本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出版,销量已经超过十万册。

这是DK出版的第一本中国主题内容的儿童科普读物。英国DK出版社致力于把优秀的图书通过版权合作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出版,至今已有63种语言的出版物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本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创的绘本能够被DK选中出版,必须通过其全球选题会,择稿标准极其严格。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视觉分社社长杨振:只有内容符合全球市场读者的需求,才会引进这个内容。这也是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真正地用中国的内容,我输出给它,然后收取DK的版税。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编辑刘祚臣:中国文化走出去,此前我们走了很多年。早期走是把咱们的产品背出去,有些时候入眼不一定能入心。现在是内容走出去,他来包装,这样走出去是入眼入心走出去。

10万元的版税虽然不多,但却撬动了全球的传播,更探索了“出版+”的创新路径。6年多的时间里,杨振和团队以大运河、长城、中轴线、丝绸之路等相关内容为主题,利用互联网思维,对中国故事元素进行立体式开发,让这些传统文化的“标识”活了起来。

1300多年前的一个唐朝女性背包,在现在看来也很时尚,它是根据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的壁画所绘,真实再现了盛唐时期的历史图景。而在大运河的岸边,石头和石头之间,画家还原了一些榫卯结构的铁扣,这些“蝴蝶扣”是为巩固岸堤所制,能让石头更加结实耐用。类似“出版+数字”的细节设计更多地尊重了史实。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视觉分社社长杨振:我们会议室基本上每次开会都要吵架,吵到外面所有的编辑都知道我们在讨论大运河,比如燃灯塔摆放在哪个位置。

为了使内容更加准确,杨振和团队邀请了地理、历史、书画、非遗等专家参与,6年的时间里踏遍了大运河、长城等地的15个省份30个城市,考察里程2万余公里,形成了20万字的考察记录。结合史实艺术化再现了大运河、长城等文化“标识”的历史图景。

依托大百科全书的知识框架体系,杨振和专家团队开发的《穿越时空的中国·大运河》数字影像广受欢迎,他们把1700多个动画人物、200多艘大小船只用3D巨幕的形式展现,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大放异彩,还在北京大兴机场和城区20块8K超高清大屏上展播。通过文创产品、教育课程等全产业链开发运营,形成了中国故事IP主题矩阵,走进了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根植主业优势,大力推动创新。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隶属的中国出版集团连续14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重要原因。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整体下行的外部环境,集团全年实现营收127亿元,利润总额10.7亿元,收入利润双增6%以上。不少新业态项目已经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带动企业转型作用显现。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院生:到目前,我们集团积累的数字化项目超过百种。在2021年,我们在数字化相关项目上的营收超过了30亿,在中华书局把我们的优秀传统出版物全部进行了数字化,现在,工具书App的平台当中,已经有24部工具书在平台上可以看到。

同样是根植主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抓牢发行主渠道,创作生产了《悬崖之上》《峰爆》《穿过寒冬拥抱你》等电影作品。2021年出品影片票房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60.01%,年度观众满意度调查高分榜中半数为中影股份出品影片。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这几年的疫情确实给电影全产业链造成影响,我们更聚焦在高质量上,必须调整自己原来传统的工艺流、传统的创作流、传统的技术流,就是守正创新,守电影本体的质,又要发展和创新。

科幻电影被誉为电影工业的金字塔。4年前的春节档,一部创造了国产科幻电影票房奇迹的电影风靡一时,它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之作的《流浪地球》,创下了46.87亿的票房。科幻电影真正体现了电影产业的工业属性,而如何创作出优秀的科幻电影一直是行业的难题。今年春节档,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流浪地球2》上映,这部电影探索融入工业电影的制作理念,从生产流程上大胆创新,大量运用新技术提升影片质量。

“数字永生”“意识上传”“脑机接口”,这些科幻电影的前沿话题在《流浪地球2》中被涉及,创作团队在科影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邀请了20多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组成科研顾问团队,深度参与到科学观念构架和剧本创作之中,在保护影片想象力的同时,用科学依据去推演影片幻想世界的合理性,最大程度给予观众真实感。

在创作的过程中,中科院计算所的老师为剧组提供了“数字生命”的设计构想;力学所的老师赋予了“太空电梯”背后科学的合理性;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老师则提供了地球停转后,“24小时制”变为“60小时制”的计算。甚至连电影中计算机屏幕上的运行代码都是经过科学设定的。

除了剧本架构的创新,在拍摄流程上,创作团队也大胆创新。

导演郭帆:我们用了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去拍摄整部戏。演员全部穿着动作捕捉衣,然后他们从头演一遍,所有调度也都彩排一遍。在画面中可以看到这个景是大是小,从这可以调整,全组的所有人都非常清楚我们今天要拍什么,因为他看到了。

《流浪地球2》引入了“全程预拍摄”概念,所谓的预拍摄就是“提前模拟拍摄”,创作团队通过分镜绘制、动态预演、虚拟拍摄三种方式,在影片正式开拍前完成部分影片的模拟拍摄和剪辑制作。通过增加这一流程,优化实拍方案,大幅节约筹备、调度和拍摄的时间。

一套电影中的呼叫系统,创作团队会寻找广东的手机制造厂商,按照生产实际产品的模式去制作;一套演员的宇航服,创作团队会将其模块化设计再拆解,按照零件批量化生产。《流浪地球2》中的道具制作也大胆创新,大量运用3D打印、数字车床、激光雕刻等新技术,使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导演郭帆:原来好莱坞是按产品生产逻辑去做道具,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建立所有模型都是有内构的。你会发现当你借他们的力返回来做这些东西时候,瞬间就超过了好莱坞的那些人,就是因为我们生产能力太强了,是因为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让我们这件事情完整。

为了尝试电影生产的流程化改造,创作团队和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实验室对标好莱坞,致力于为中国电影工业梳理出一整套适合我国特色的制作标准。

导演郭帆: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新闻上,不断看到有航天员出舱、玉兔登月、又建立天宫空间站了,我觉得国家的国力强大是对科幻电影最好的背书,我们如果能够通过几部影片,逐渐蹚一蹚这条路,哪怕我们蹚不出来,但是我们能留下一批错误,让别人去借鉴,还能继续蹚,这就可以了。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它会是一个点带面的效应。通过科技类型带动,未来在其他类型上的影片也会采取他们这样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整个的中国电影制作水准就提起来了。

既要关照传统,也要关照未来。本届“30强”文化企业用实力与业绩推动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实现有效提升。可见我们常说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守正,更来源于创新。文化高原形成了,文化高峰就会出现,就会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更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构建起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制片人丨刘雪松 李作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一篇:助企纾困“春风”惠民依法治税——透视2022年国家税收“成绩单”下一篇:热评丨各地疫情稳步下降背后是这样一张防护网>
0.139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