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一颗苹果里的甘肃故事
 日期:2023-02-08   浏览:3875   来源:党性教育培训-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2022年,静宁苹果作为补给品,伴随“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出征南极

正是借助技术创新对苹果种子种质的改良,静宁苹果产业的“树根”才越扎越稳

循着静宁苹果的升级之路,记者听到一颗颗苹果走出大山深沟、土特产越来越洋气的故事,看到甘肃现代农产品的未来模样,也感受到群众借一颗小苹果助推乡村振兴的信心。既有立足乡土优势、本地资源的品质品牌之“品”,又有成长起一批有现代市场理念、熟练运用金融工具的乡村“CEO”,积极对接先进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金融市场,乡村产业振兴的前途大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梁军 王朋 张睿

春节前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驱车来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徜徉在沟壑连连的黄土高原上,目光所及,梁峁沟川尽是苹果树。没有花白果翠,却发现了小苹果的另一面:这个西北“土特产”也爱赶时髦,积极拥抱科学技术、资本市场和大数据等,不仅走上转型升级之路,而且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静宁苹果也因此成为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代表。围绕一颗小苹果,当地建起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 村设施服务延伸增效,既留住了乡风乡韵乡愁,又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包含静宁苹果在内的“甘味”品牌,已经连续两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100强榜首。

“土特产”走出技术范

在静宁县苹果标准化分选中心,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在传输带上挨个“拍照”。

“苹果身上一些针尖大的黑点,人工很难分辨,在现代化分选线上,它们会很快被影像技术识别出来。”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选宾说,接下来这些苹果会接受内部检查,好比给苹果拍“胸片”,筛选出黑心病、糖度低的劣果,确保客户拿到优果。

因为酸甜多汁、品质上佳,这几年静宁苹果走出西北山壑的土园子,远销澳大利亚、俄罗斯、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静宁苹果作为补给品,伴随“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出征南极。

静宁苹果叫得响、卖得旺,得益于从田间、育苗、种植、储存、分选、销售各环节,实现了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化生产。

在城川镇的矮化密植果园里,果农将果树的主干搭载在梯形架子上,枝条绳索固定,形成葡萄藤一样的结构生长。“这样能保证光照充足,通风达到最佳,可升降式采摘平台能自由进出,这也是未来苹果采摘半机械化的发展方向。”田选宾说,矮化密植是国际最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可以让果实摄入充足的营养,如今,这一种植模式在静宁随处可见。

静宁苹果还使用大数据、互联网、卫星遥感技术,不断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型。

2021年,静宁县城川镇建起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配套建成智慧果业大数据中心,通过分点布设气象监测站及土壤、病虫害监测设施,实时分析现场各类数据,并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到村民手中。

“以前都是凭经验施肥、浇水、除虫,现在有了智能化监测,果树缺啥果农补啥,成本节省很多。遇到霜冻、大风天气,还能提前几个小时做准备。”城川镇“土专家”吴进军说,大数据中心还经常开办线上课堂,果农们尝到了技术更新的甜头,主动学习、请教的次数也变多了。

“一颗小苹果告诉我们,标准化、现代化、数字化是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田选宾说,苹果生产链、流通链、销售链都在进化,涉果企业必须以适应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方向,推动苹果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瞭望 | 一颗苹果里的甘肃故事

静宁县苹果丰收场景? ?静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苗”到“果”的全链条蝶变

在静宁苹果种苗研发组培繁育中心,一株株高1厘米到4厘米不等的嫩苗,长在装有培养基的玻璃瓶里。这些长得像蔬菜苗的“小不点”,最后能长成硕果累累的大树。

技术人员裴霞霞详细讲述组培技术是如何培育种苗的:取果树茎尖最嫩部分,通过脱毒无菌操作,接种到培养基上,通过继代扩繁、基质生根,培育成完整的种苗,整个流程两到三个月。

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介绍,病毒可致果实畸形、果园减产。传统的嫁接、分株繁殖的苗木,也会携带一种甚至多种病毒。脱毒无菌操作就是采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获得无病毒苗木。

“我们常说的重茬障碍,主要致病机制也是这个原因。”他说,脱毒苗木肥水利用率高、抗逆性强、结果早,是防治果树病毒病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脱毒苗木代表静宁苹果产业的明天。”李建明介绍,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近40年,有30万亩果园存在重茬障碍。目前组培技术在静宁已经起步,并且静宁建成了一套完整的果树脱毒苗木繁育体系。截至目前,静宁县推广脱毒苗木已有2万多亩。

据介绍,组培繁育中心可容纳瓶苗3万多瓶,满负荷可每年生产苗木200余万株。不仅能满足静宁县对脱毒种苗的需求,还能辐射带动黄土高原苹果最佳优生区。

借助技术创新对苹果种子种质的改良,静宁苹果产业的“树根”越扎越稳。不只如此,静宁还因地制宜提出“一年定干,二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成形挂果,五年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免耕覆膜、矮砧密植等切合静宁苹果产业发展实际的技术,还为小苹果建设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金融工具为“小苹果”遮风挡雨

“干部在冬季下乡,随身都会带一把果枝剪,帮果农修剪枝干。在这片土地上,苹果已成为干部与农民群众拉近关系的重要载体。”在杨咀村村委会围炉漫谈时,静宁县金融办副主任李小强的这句话,令在场的记者印象深刻。

静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六盘山以西,属于半干旱气候。“倒春寒”、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因灾减产”“丰年难丰收”等难题长期困扰着果农。除了天气因素,价格和生产成本波动等市场风险也对农民收益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2020年的一场“倒春寒”,让静宁县甘沟镇杨咀村果农刘联战家的7亩果园蒙受损失。

“多亏当时参加了‘保险+期货’项目,7亩果园全部投保,每亩赔付1060元。”刘联战说,“保险+期货”项目一定程度降低了损失。

2018年,郑州商品交易所“保险+期货”试点落地静宁,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直管企业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与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共同发力,让“保险+期货”在静宁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苹果‘保险+期货’就是农户或合作社向保险公司购买价格保险,一旦市场价格发生动荡,由保险公司向农户或合作社先行赔付,保险公司则向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产品,转移赔付风险,实现‘再保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静宁支公司副经理杨东宁介绍,相当于为苹果产业在销售端构筑了一条风险防控体系,为小苹果“保价”护航。

静宁县金融办主任李永明介绍,2018年至2021年,静宁通过“保险+期货”项目,累计为果农赔付近8600万元,最高赔付率达到180%。2022年,静宁“保险+期货”项目覆盖了8441户,投保果园面积5.22万亩。

他说,从过去的种植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如今增添了“保险+期货”,静宁县相当于为果农打造了一套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

“粮食连连丰收,农产品供给越发多元,土特产价格保障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多。”杨东宁说,保险公司会在各类农产品上探索得更多,尤其是金融服务方面,让摘下来的果子有收益、有效益,让果农的前期劳动投入有个好回报。

苹果产业与金融市场对接后,不仅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价格,也让当地企业、银行、政府的金融理念悄然改变。

自从发现与资本市场联通后的种种优势,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20年通过股改成立平凉静宁苹果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成为平凉市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过去找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物,还要有担保人;如今,涉果企业通过保单、仓单、订单,就能找银行贷款。”甘肃省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鹏虎说。

也正因为有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基础,静宁县委、县政府积极研究政策,2021年在当地落地了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这是全国首批政策性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并且从谋划到落地,不足一周时间。

一业兴 百业旺

这片土地与苹果的牵绊,40多万乡亲与苹果的情感,被这位本土文学爱好者敏锐地捕捉。平凉市作协主席、静宁县文联主席陈宝全在《被一颗苹果喜欢过》书中说:“我们的农民把最好的土地让给它们,它们反过来让一直为填饱肚子操心不已的农民过上了有尊严的富足生活,让我们原来贫穷的村庄完全变了样”。

“家里的收入来源都有些啥?”在甘沟镇杨咀村,记者随口向村民刘团垂打问致富办法。

“猪也养,牛也养,鸡也养,苹果也种。”刘团垂掰着手指头数了数。

“啥最赚钱?”

“那还是苹果。”他的回答不假思索。

连日来的采访中,不论走在街道巷陌还是田间地头,小到餐桌上的苹果脆、苹果醋、苹果酒,大到乡村兴起的苹果谷、苹果城、苹果康养小镇,静宁百姓对苹果的喜爱无处不在。

“县城新开发的房地产,果农是置业的主力;因为许多赚了钱的果农进城买房,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来县城上学,近十年全县新增了至少8所中小学、幼儿园……真可谓是一业兴,百业旺!”静宁县一位当地干部感叹说。

车行至城川镇吴庙村,一排白墙青瓦映入眼帘,不同年份改造的果树错落有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已经戴上了“乡村旅游示范样板村”的桂冠,苹果旅游项目的改造,既发展了产业,也留住了乡愁。

拾级而上,傍山而建的35°苹果谷休闲基地映入眼帘。“县城地处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生产带北纬35°,我们投资打造了这样一处观光点,大力发展苹果旅游服务业。”静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戴燕燕说,企业还在相邻的靳寺村,谋划打造一个1261亩的苹果康养小镇,集民宿、康养、商业消费、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

“康养小镇的打造,定位在吸引城市人群消费,我们同时将城乡小学、幼儿园规划进来,既能让村民参与到苹果第三产业发展,又方便他们的子女就近上学,帮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戴燕燕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城乡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更趋频繁,联系更加紧密,外出年轻劳动力被吸引返乡,农民对于生活与职业的选择也随之多元化。

33岁的张相坤是静宁县新店乡人,之前在广东做生意,三年前返回静宁县做快递。张相坤说,自己曾经在广东做线上电子产品元件生意,回到静宁后,他的淘宝店改为卖自家的鲜果,家庭收入多了份保障。

循着静宁苹果的升级之路,记者听到一颗颗苹果走出大山深沟、土特产越来越洋气的故事,看到甘肃现代农产品的未来模样,也感受到群众借一颗小苹果助推乡村振兴的信心。既有立足乡土优势、本地资源的品质品牌之“品”,又有成长起一批有现代市场理念、熟练运用金融工具的乡村“CEO”,积极对接先进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金融市场,乡村产业振兴的前途大好。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上一篇:“欢迎光临!”中国试点恢复出境游首发团来了下一篇:投资中国,“今年的力度会更大”>
0.077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