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抢人”背后:“去”“留”都是答案
 日期:2023-02-15   浏览:2093   来源:党性教育培训-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举办各类招聘会超2万场,发布就业岗位超1300万个,包路费、涨薪酬,拎包入住,带薪培训……今年的春风行动,在“开局就是冲刺”的激烈氛围中,热气腾腾,大招频出。

“求贤若渴”,是地方谋发展与企业谋实力的应有姿态。不过,今年东部产业优势地区“抢人”情绪尤其高涨,既体现了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后“拼经济”的强烈愿望,也客观反映出年初劳动力紧缺的现实。

“以前是一车一车把员工拉过来,现在他们拼命留人。”在接受采访时,浙江嵊州服装协会秘书长朱婧如此感慨。与过去鼓励务工人员前往外地打拼改善家庭收入不同,如今,传统的劳务输出地方“留人”的愿望日益迫切。

与此同时,急需劳动力的企业不仅采取包车、包机等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点对点”无缝衔接,政府人社部门领导前往劳务输出地“一线作战”,也成为“抢人大战”的标准配置。

新年伊始,劳动力的“抢”与“留”,既呈现了新发展阶段国情社情的变化与挑战,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破题思路。

讨论当下劳动力市场格局,“新生代农民工”是绕不开的概念。年轻一代的务工人员整体文化水平高、精力充沛、眼界开阔,逐步成为劳务市场的主力。综合素质更高的他们,对产业升级换代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同时,他们利益诉求多元、权利意识高,对用人地方劳动力承接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在劳务输出大县贵州三都,一名年轻母亲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小时候)我也是留守儿童,如果去的话小孩可以给我安排吗?”很多年轻务工人员对“留守家乡”有着切肤之感,他们不希望下一代重复自己的成长路径,期待更紧密地陪伴孩子成长。

把孩子留在身边,办法无非两种:第一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前往务工地方,但需要解决孩子的托育、上学等问题,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子女教育安,则父母心安。现实中,随迁子女享受教育这项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可能面临阻碍,那些诚意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地方,往往在“抢人大战”中占得先机。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让务工群体对城市更有归属感。之所以春节后每每出现“招工难”,就是因为劳动力流动频繁,务工者难以稳定留在一个地方、一家企业工作。除了子女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还包括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解决好这些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何让务工人员“留下来”的难题有望迎刃而解。

让务工人员在家乡工作,既有收入的基本保障,也能拥有更多时间陪伴子女成长,是回答上述问题的第二个答案。贵州三都县人社局副局长韦红云也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就近就业。近年来,当地加快发展森工、茶叶加工等产业,也积极前往外地招商。显然,这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优质产业不是“等来的”,就业岗位不会“从天而降”。传统劳务输出地产业基础薄弱,吸引资本、产业进入需要做好更扎实的服务。在开春的“抢人大战”中,有的劳务输出输入地就发生观念的友好“碰撞”。一方希望务工者在本地接受培训,最好就留在家乡工作;另一方则担心出钱培训以后务工者不前往就业,企业更是面临劳动力的“燃眉之急”。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刚刚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组织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想去的话就是想学技术。”这位求职者的话,说出了很大一部分年轻务工人员的心声。新一代务工者的思想观念已经转变,他们不会受限于“等、靠、要”,而是在学习中成长,在拼搏中奋进,他们也都有一个“工匠”的梦想。尊重和回应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诉求,才能创造更多可能。

“留下”还是“回去”,并没有标准答案。赋予新一代更多选择机会,提升劳动力要素配置水平,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还须一道努力,找准企业发展与劳动者就业的平衡点。

(文丨王钟的)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一篇:4000多种国产农业机械装备遍布田间地头下一篇:春风“吹出”热火朝天——云南产业园区走访见闻>
0.129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