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海底通途(逐梦)
 日期:2023-02-18   浏览:1923   来源:党性教育培训-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来到蔚蓝色的大连湾,站在“津安3”沉管安装船的甲板上,一阵海风送来大海的味道。船上静悄悄的,偌大的甲板竟看不到个人影。这是2022年8月4日。

就在一天后,大连湾海底隧道最后一节E18沉管,将沉入25米深的海底。那可是个重达近5万吨的“大家伙”,且要与E17管节和最终接头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大连湾海底隧道主线长5.1千米,其中沉管段长3035米,由18节沉管组成。自2020年12月9日安装E1沉管以来,已经完成了17节沉管安装。随着最后一节E18沉管落入海底,最终实现所有管节的对接。

双向六车道便尽在这沉管中。标准管节每节长180米、宽33.4米、高9.7米,堪称一个中型航母的排水量。18节巨型沉管组合起来的立体空间,就是一条完整的海底隧道。

施工期间,“总船长”和船员们一次次将巨大的沉管平稳地放入海底。精度要求是毫米级对接,必须做到滴水不漏,其难度可想而知。

面前这位壮实的汉子,就是大家口中的“总船长”,真名叫刘建港。1975年,青岛港六号码头总体改造工程竣工,结束了青岛港没有客运泊位的历史。那一年出生的刘建港因此得名。19年后,刘建港子承父业,从此真的一辈子与港口结缘。说起名字的由来,满满的自豪感溢在他那被海风吹红了的脸上。

为何都叫他“总船长”?刘建港指着脚下的甲板说:“这条船叫‘津安3’,对面那条叫‘津安2’。这是我国首套沉管安装专用施工船组。我负责这个船组,就被称作‘总船长’了。”

原来如此。刘建港就是这对姊妹船的总责任人。可别小瞧这两艘船,它们声名赫赫,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功勋船舶,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安装沉管最多的施工船组。从2013年到2017年,刘建港和同事们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干了5年,安装了33节沉管,那是世界岛隧工程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海深水安装沉管隧道。之后,他们又奔赴数千里外的北方,转战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

刘建港把我带到甲板的绞缆机前,他告诉我,明天,他们要先将E18沉管浮运到指定方位,再将安装船上的钢缆系泊在海底预先布好的锚上,操作员便可根据测控系统显示的数据,用手柄操控缆绳,进而控制沉管入海。缆绳绞移速度需严格控制在每分钟10厘米以内,避免沉管剐蹭海底边坡,要依据沉管轴线的偏差调整安装船与沉管的姿态,有效把控沉管对接精度。毫米级的精度要求,靠的是默契的配合和上百次对接调整。

大连湾的气象、海流、波浪、盐度、海底等状态瞬息万变。在沉管安装的数个小时里,刘建港他们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紧紧盯着控制室的大屏幕,不能有丝毫懈怠。

每次安装沉管之前,刘建港都会对两艘船的各个锚机、每根缆绳反复查验,检查无误后才放心离开。

“海底沉管如履薄冰,责任比天大。每次临战,都有种成败系于一身的使命感。对我们来说,此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刘建港的表情严肃起来。

只有在确认沉管对接成功的那一刻,他们才能松上一口气,然后睡上一宿好觉。事实上,刘建港已经一连好几天都没睡个好觉了。听船上的同事们说:“每次两天两夜的沉管安装期,总船长都要24小时连轴转,这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后来,我从刘建港的口中得到了印证:“沉管安装整个过程中,人的精神状态都是高度集中的,根本没有睡觉的心思。”尽管总控室里的空调一直开着,但他的衣服自始至终都是湿透状态。作为现场指挥的他,越临近胜利,越小心翼翼。

28年的船员生涯,刘建港的足迹遍布青岛各大港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刚参加工作时,他在起重船上从事浮吊起重机操作,前后干了近20年。相比起重机操作,沉管安装的难度大很多,无法用肉眼观察,潜水员报送的实测数据又往往存在滞后性,几万吨沉管的惯性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如今的刘建港,已熟练地掌握从起重船到安装船等多种船舶的操控技能,有着过人的大型船舶管理经验。他和同事们用一次次成功擦亮了这支“国家队”的金字招牌。他本人也获得了山东省水运系统“齐鲁工匠”、港珠澳大桥十大工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中,刘建港和同事们一共下沉了33节沉管。他指挥的安装船在E28管节沉管安装中,曾创造了极致偏差对接精度纪录。

“那是世界上最难建造的海底隧道。”刘建港说,“标准沉管180米长、37.9米宽、11.4米高,浇筑完成后重达8万吨,整个海底隧道一共有33节这样的沉管。这33节世界最长的沉管,要在海底无缝对接,难度是超乎想象的。”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之前,中国在海底对接沉管技术领域方面还是一张白纸。中方找到这项技术世界领先的一家海外公司,哪知对方一开口就要价15个亿。中方出价3个亿,只需他们把一部分技术转让给我们。但对方很骄傲,甚至说,离开了他们,中国人休想建成如此高难度的海底隧道。

没有外国的技术,中国人照样干。中交一航局承接这项艰巨任务,经过科技人员和工程建设者无数次攻关,终于自主研发成功了。

来到港珠澳大桥工程出任“津安2”“津安3”船组总船长时,公司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刘建港说:“你知道中交一航局的任务有多光荣吗?我们建的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海底隧道,隧道长约6.8公里,海底沉管段长约5公里,由33个管节加一个最终接头‘搭积木’连接而成。你作为总船长,担子尤其重。”

刘建港牢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4年9月,出任“津安2”“津安3”船组总船长刚一年半,刘建港就在伶仃洋“津安3”的甲板上经历了一次台风的突袭。人在甲板上,面对狂暴的台风,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卷进大海。偏偏这时候又赶上E13沉管即将出坞。为了沉管的安全,大家都拼了!

眼见深坞中的沉管在台风和暴雨中飘摇不定,多根缆绳在风暴的撕扯下断裂,刘建港急了,冲到了甲板上。巨浪撞击着船舷,激起的水柱重重地将他打了一个趔趄。已经浑身湿透的他攥住了一根缆绳,呼唤船员紧急集合,马上更换断裂的缆绳。那一刻,刘建港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沉管和安装船有一点闪失。

此时此刻,没有人退缩。大家一分一秒地争抢着时间……从夜晚到黎明,不知不觉,10多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休息,直到加固了最后一根缆绳,才松了一口气。当见到几个年轻人筋疲力尽地坐在甲板上,浑身上下都湿漉漉的,刘建港既心疼又欣慰。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的5年间,刘建港成了闻名一航局的“拼命三郎”。安装船上那12根缆绳,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缆绳的每一厘米绞移都牵动着他的心。为了让两艘安装船精准同步,他带领船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深坞里进行过无数次的演练。他将每一根缆绳的方向、受力程度,不光清清楚楚地记在本子上,也早已烂熟在心里。

在刘建港心里,有两个家,一个在青岛,一个在船上。

他爱自己的小家。可自从担任了总船长,便从春到冬都漂泊在远方的大海上。一年365天,刘建港有一年竟然320天都在船上,就连回家探亲短短地待上几天都成了奢望。他只能把家装进心里,把微信头像设置成女儿的照片,这样一打开微信就能看到女儿。

他也爱安装船这个大家。话不出三句,就会蹦出个“船”字。每次南北转战,他都充满了激情,他已把两艘安装船当作了自己的家。他说:“刮风下雨大家都往家里跑,台风大雨天我们往船上赶。”一个“赶”字,道出了他对那两艘安装船深深的爱。

船上清一色的男同事也都早已把安装船当成了自己的家。一节节沉管将大家紧紧连到一起,组成了一个特别团结的大家庭。在这个家里,大家同心为祖国浮运安装沉管,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利用宝贵的休整时间,刘建港还会和“家人”们一道给船打磨、除锈、涂油漆,就像为自己的家重新装修一下。他看不得船体在施工期间受到海水侵蚀,出现任何斑驳锈迹。每当有人问及这两艘安装船为何保养得如此漂亮时,刘建港都会粲然一笑:“我们以船为家,家就应该漂亮,让每个人都感觉像港湾。”

2022年8月5日清晨,又是一个霞光初露的早晨。“津安2”“津安3”和拖轮编队悄然起航了,浮运着E18沉管离开了锚地。此时,大连人也许还在梦乡里,但刘建港他们却已精神抖擞地出发,他们要去挑战一个新的纪录。

刘建港与同事们在甲板上、总控室忙碌着。总控室里,大屏幕映出蔚蓝的大海,“津安2”“津安3”一字排开。工作台上,各种仪表仪器信号频闪,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2022年8月5日23时26分,这注定又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历史时刻!我国北方首条海底沉管隧道的最后一节沉管圆满完成对接安装,创造了世界跨海沉管隧道建设史上安装速度最快、用时最短的新纪录,彰显了我国沉管技术领先世界和科技创新的实力。

夏去秋来,冬去春来。眼下,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按照预期将于今年5月1日通车。从此,美丽的大连湾不再是困扰大连市发展的交通瓶颈。从大连湾北岸到南岸近1个小时的拥堵车程,以后走直线5分钟就能到达。而在遥远的南方,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蜿蜒,桥面上、隧道中,车来车往。这一切,都离不开像刘建港这样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

剑 钧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勇于担当不忘初心(代表委员履职故事)下一篇:新修订的体育法如何推动解决足球薪资纠纷>
0.15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