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创新,自立自强立新功
 日期:2023-02-24   浏览:2144   来源:党性教育培训-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不懈创新,自立自强立新功

——走近二〇二二“最美铁路人”(上)

本报记者 陆娅楠

梦想照亮征程,奋斗创造奇迹。

在蛇虫出没的雨林,他开展“地毯式”勘察,推动中国高铁赢得海外第一单;面对枯燥的数据,他攻关“卡脖子”难题,推进高铁列控系统全套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他们是“最美铁路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在新征程上奋斗不息。

敢于担当,推动中国高铁赢得海外第一单

2022年11月16日,树木葱茏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雅万高铁成功试验运行。见证历史时刻,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总体设计负责人夏健心情激动,“‘中国方案’为印尼量身打造,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和底气。”

雅万高铁选址沿线遍布热带雨林,人迹罕至、蛇虫出没。为了探路,设计人员不得不戴着面罩,挥着棍子,扛着20公斤的仪器,忍着酷暑高温在雨林里进行“地毯式”勘察。一个月下来,夏健带领团队徒步走了300多公里,详细的地质勘察为优质的设计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雅万高铁项目投标,竞争异常激烈。夏健带领团队彻夜奋战,结合印尼国情和业主需求,深入开展技术方案比选、技术标准适应性、商业模式、投融资模式、人力资源培训等专题研究。400多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从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高铁的全方位技术优势。最终,夏健带领团队拿下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实现中国高铁技术标准首次海外落地。

2020年5月,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雅万高铁工程建设严重受挫。当时新冠疫苗还未面世,已在国内休假的夏健却主动提出立刻返回印尼项目现场:“项目需要我,现场的同志们需要我。”在恢复通航的第一天,夏健率领8名同事,跨越三国四地,历时30余小时回到雅万高铁项目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他白天跑现场、下工地,晚上改图纸、开线上会议,只争朝夕。在夏健的影响下,一批85后、90后技术骨干迅速成长,并结合印尼地质展开多项创新攻关,用实力证明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没有任何技术障碍。

善于攻坚,推进高铁列控系统全套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高铁走出去,离不开高铁核心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被喻为高铁“中枢神经”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就是保障高铁运营安全高效的关键。

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DS6—80型安全计算机平台,使高铁列控技术实现从海外引进到输出欧洲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研发领军人,正是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基础装备技术研究院院长刘贞。

10多年前,高铁列控系统使用的安全计算机平台,均为国外引进,主要技术被几家欧洲信号公司垄断,国内难以对系统进行自主升级。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一定要开发出我们自己的产品。”刘贞勇挑重担。2012年,中国通号集团启动CTCS—3级列控系统自主化攻关项目。此后近3年,瞄准一个个关隘,紧盯一块块短板,刘贞带领团队完成了高性能DS6—80型安全计算机平台底层硬件和软件的全部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首次推出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MVB通信芯片、应答器芯片、“安达”安全操作系统等多项成果。“卡脖子”问题迎刃而解,中国高铁CTCS—3级列控系统全套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研发成功只是第一步,自主列控系统还要经受应用的检验。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速度快、里程长,应用环境复杂,给列控系统的可靠运行带来极大挑战。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小燕,就负责高铁列控系统的功能验证。

“要确保联锁关系100%正确、列控数据100%正确,才能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在郑州东站一隅的信号机械室内,郑小燕抱着厚厚的信号设备技术图册,穿行在一排排布满继电器的组合架间,逐一核对每个继电器后部配线和每层组合架侧面配线的走向。

每天要从数据中发现问题、破解难题,郑小燕凭的是韧性与细致。郑徐高铁联调联试前,郑小燕带领同事把30多万个数据先后验证了7遍,完成了28个列控中心、4个限速服务器的试验,发现并解决问题127个,确保了郑徐高铁顺利接入郑州东站。

“我们都像是走钢丝的人,每次验证都要谨慎再谨慎。随着河南‘米’字形高铁成形,列控检测队伍也壮大了。”十几年来,郑小燕相继主持了郑渝、郑阜、商合杭、济郑等高铁新线列控系统施工建设和联调联试工作,编写多本规程、指导书,为规范专业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全国高铁列控系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80人次。他说:“我赶上了好时代,也要抓住机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勤于钻研,让列车安全飞驰在广袤大地

“学习动车检修技术,我始终保持‘饥饿感’。”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技术中心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1992年从部队复员后,积极投身铁路事业。2007年,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年近40岁的他,应聘成为全国铁路第一批动车组随车机械师。

为了与“新朋友”打交道,董宏涛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研究动车组构造和零部件上。学理论、对图纸、钻地沟、登车顶,检修限度、故障现象、处理过程等记满了一个又一个笔记本。同事们打趣:“董宏涛闭着眼睛,都能指出各个零部件位置,听一下声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不仅精于故障检修,董宏涛还善于排除隐患。他带队研制CRH380B动车组卫生间堵塞快速疏通专用工装,使动车组厕所堵塞也可在途处置,减少了载客运行动车组卫生间锁闭现象;他发明动车组救援用32芯线专用拆装工具,使作业时间缩减至15分钟以内;他研发了CRH2型动车组踏面清扫器自动排气专用工具,使作业人员减少2/3……

从事动车组工作的10多年时间里,董宏涛带领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先后指导处理大小故障1000余件,革新改造实用工装26项,获得国家专利22项,培养青年业务骨干百余名,“能亲手消除安全隐患,让动车组安全飞驰在广袤大地上,再苦再累也心甘。”

广东汕头,也有一位练就十八般武艺的检修人。在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汕头机务段,但凡遇到内燃机车“疑难杂症”,大家就会异口同声:“找玖哥啊!”

玖哥,检修车间工长茹德玖,20年来累计检修机车1.5万多台次,高质高效。

为了提升内燃机车“心脏”的检修效率,他钻进车间废料库里研究3个月,创新研制出“专用快速测量样规”,将测量作业时间由30分钟压缩至5分钟,引得周边企业都来讨教。为了迅速解决机车故障,即便是周末休息时间,他也迅速赶到检修库,钻进仅能容纳一人作业的狭小空间,嘴巴咬住手电筒“做手术”近3小时,最终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多年来,茹德玖带领团队取得各类创新发明成果16项,其中内燃机车喷油泵双安装槽调节齿圈等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为单位节支1000余万元。

有人问茹德玖:“这么拼,值吗?”

茹德玖总是笑着说:“让司机开得好、旅客坐得稳,我为交通强国出份力,很值。”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一篇:主播说联播丨这些高光时刻,是我们和他的约定下一篇:“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
0.089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